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盧越 李娜 曹玥
天津港內,岸橋林立。一艘艘集裝箱貨輪有序裝卸,一輛輛無人駕駛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ART)通過北斗導航來回穿梭。岸橋司機坐在控制室,遠程操作即可“一鍵”完成貨物裝卸。
今天,在給《工人日報》記者描述這一場景時,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代表語氣中滿是自豪。
2021年10月,天津港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投產運營。成衛東代表接到的任務,是給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當“師傅”。他帶領團隊潛心鉆研,將操作方法和駕駛技巧“翻譯”成代碼和指令,“傳授”給機器人。現在,機器人“徒弟”們可以實現厘米級精準定位,24小時保持作業狀態。
成衛東代表的父親是老一輩天津港人,經歷過“手拉肩扛”的年代。如今,有了這些機器人“同事”的幫助,成衛東代表這一代港口人徹底告別了“手拉肩扛”。
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新型工業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 “人工智能+”行動。和成衛東代表一樣,在生產一線,許多代表委員都有了人工智能“同事”。
“有機會的話,你真應該來我們車間看看!”中國船舶集團首席技師、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代表熱情地向記者發出邀請。
讓傅國濤代表引以為豪的,是公司在2017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原來一個人操作一臺設備,現在一個機械手可以操作兩臺機床。”他說,“我們白天將設備調試好,下班后,機器人‘同事’就能自動加工了。”
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也讓職工的工作環境改善了,工作強度更低了,工作效率更高了。
過去一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藝師劉爭委員和同事們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計算出刀具用怎樣的速度、軌跡進行加工才能實現最優。
“沒有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的時候,每換一個零件、刀具,所有的計算流程都要重新再來一遍。”劉爭委員說,現在,機器能夠記住前一次調試的參數,一旦哪個數據有細微變動,依靠人工智能技術便能快速計算出來。
技術變革之下,與人工智能做“同事”,觀念的改變和技能的提升必不可少。
“有了全自動智能化設備加持,我們在生產中的角色也被重新定義。”所在車間歷經兩次智能化生產線升級,四川恒通動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粉散預車間班組長李玉梅代表對此感觸深刻。
李玉梅代表坦言,人工智能理念融入班組建設后,她和團隊通過學習新知識,掌握了新技能,全自動智能化設備生產效率最終得到提高。“只要和設備配合得好,工作效率就能提高,收入也會增加。”她說。
在看到人工智能“同事”把人從簡單、重復、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有人提出擔憂:自己會被AI取代嗎?
長期在橋梁工程科研、設計、施工等一線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首席科學家高宗余代表表示,在聚集一大批國內頂尖橋梁建設企業的湖北,眾多“智造神器”深刻改變了建筑業。盡管有了眾多人工智能“同事”,高宗余代表仍然認為,“人才仍然是發展智能建造的核心要素之一。”二手沖床回收
從技校畢業后,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沖壓廠三車間黨支部書記、模具鉗工首席技師劉輝代表從事模具鉗工工作近40年,見證了模具制造從純手工加工到數字化精密加工的過程。他告訴記者,在江鈴汽車富山工廠焊裝車間,300多臺全自動機器人實現了焊裝、涂裝等環節的自動化操作,自動化率高達98%。
“剩下的2%就是操作機器人的人工,而編程、設計運動軌跡就是要靠這2%的高技能人才。”劉輝代表說。
“新技術不會取代人,只會取代不會用新技術的人。”陜西建工安裝集團有限公司焊工高級技師付浩代表清晰地回答了“產業工人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問題。這也引起眾多代表委員的共鳴——“創新性、社會性、個性化的勞動,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取代的”。
(中工網北京3月7日電)
責任編輯: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