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第七屆江蘇人工智能大會在揚州開幕,各界學者、精英匯聚揚州,探討技術前沿和未來發展趨勢,旨在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進程。人工智能作為揚州市重點培育發展的13條新興產業鏈之一,在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信創、大數據等領域塑造了一定優勢。如今,揚州市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產業,將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業,努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擁抱“人工智能+”
促進產業發展提“質”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進,揚州市深入實施“人工智能+”應用行動,聚焦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細分領域,推動人工智能在裝配、轉運、監測、維護等工序的應用和推廣。
作為全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企業,揚州晶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擁抱人工智能,促進產業發展。
在揚州晶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設備指示燈、品質檢驗燈等泛著微光,一排排機器人在各自區域有條不紊工作。伴隨著“噠”的一聲指令,貨架掃碼處亮了一下綠燈,一臺AGV小車立即伸展手臂抓起一個零件,將其快速準確放置到流水線的設定位置進行加工。
“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所有的生產、存儲、搬運、檢測環節無需人工操作,主要由智能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按照系統指令自行完成,只有個別輔助崗位需要人工看護管理,實現了全線信息化、全程智能化。”晶華新能源車間負責人說。
除了企業的智能化發展,揚州還致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園。今年9月,揚州市首家“人工智能+”產業園正式獲批成立。人工智能產業園規劃區域不僅有傳統的呼叫產業,還形成了互聯網頭部企業扎堆現象,集聚了中科創達、小鵬汽車、比亞迪、奇安信、小壹智能、萊斯信息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行業龍頭,大大小小有30多家企業。
產業園通過行業領軍企業的集聚,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增強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傳統產業轉型
打造人工智能“新戰場”
通過向“新”求變,如今在揚州,傳統產業正成為人工智能的新戰場,人工智能找到了大展拳腳的舞臺。
在人工智能賦能下,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獲批籌建省級智能數控機床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投資20億元新建的金屬成形機床智能制造項目,可形成年產伺服壓力機2000臺、自動化沖壓及落料生產線100條的生產能力,帶動國內金屬成形機床設備向高端化、柔性化方向發展。
在亞威機床生產車間內,一臺臺全新的壓力機正進行調試。“這是公司自主研發的伺服壓力機,能夠通過系統設置智能化定制沖壓方案,滿足不同客戶對生產工藝的需求。”公司銷售總監介紹,相較于傳統的氣動沖床回收,能節能40%、效率提高30%。
同樣的智能化生產場景也出現在江蘇三笑集團綠色智能工廠里。“新工廠占地120畝,卻實現了老廠占地460畝的產能,一名現場設備管理工人的勞動效率相當于過去手工操作6—8人的效率。”三笑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引入智能機器人、自動化流水線等設備,建設綠色智能工廠,不斷推動企業加速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人工智能賦能,揚州市傳統產業正加速完成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未來,揚州將繼續在這一潮流中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讓傳統產業不斷“發新芽”。
提供精準服務
推動企業結出“智能果”
為了更大力度招引數字經濟頭部企業,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今年4月13日,揚州市出臺了《揚州市人工智能算力券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揚州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平臺服務方租用非關聯方的智能算力資源,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和應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行業運用,科研試驗驗證及新技術研究等應用。算力需求方通過市運河城市算力平臺使用智能算力資源服務,可按照實際支付智能算力費用的30%給予支持。
算力券發放采用“免申即享、直達快發”方式,需求主體在運河城市算力公共服務平臺上提交算力需求后,平臺自動核發電子算力券。算力券載明兌現期限、兌現標準、兌現方式等內容,有效期為12個月,其間多筆算力交易可集中申請兌現,實現了“即買即用、網上申請”。通過審核公示即撥付補貼,縮短政策兌現周期,確保補貼快速到位。
自運河城市算力平臺上線以來,算力服務成效凸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平臺撮合交易,企業算力需求匹配時間成本降低83.3%,算力資源采購成本降低20%,疊加“算力券”30%補貼政策。截至8月底,已為15家人工智能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算力資源服務。
“通過‘算力券’幫我們節省了很直接的一個是經濟上的成本,再一個幫助我們在對接一些有利的算力資源和社會資源方面也提供了很直接的幫助。”樂合數據信息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產品總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