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企業發展信心的“風向標”。今年前三季度,寧波市鎮海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4.6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鎮海區制造業第一鎮(街)——蛟川街道的投資成績單尤其亮眼。前三季度,蛟川街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6億元,同比增長45%。
在有效需求不足等背景下,投資為何逆勢增長?記者走進鎮海區工業“首鎮”,從微觀視角解讀專精特新“小巨人”為代表的高成長企業如何成為地方穩投資的“主力軍”。
投資信心
“傳統制造業依然是我們街道的硬實力,‘小巨人’企業又是其中的‘定盤星’。”指著桌子上的一張工業投資報表,鎮海區蛟川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梁曉俊說。
在這張報表上,新增投資的工業企業中,近半數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今年8月,我省公布新劃定的工業大縣(市、區)名單,鎮海區位列榜單第三。僅蛟川街道就有市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5家,數量居該區首位。
吸管、餐具、餐盒……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寧波昌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行業的龍頭企業。
在蛟川街道東生路,橙色外墻的公司新廠區格外醒目。這個生物基降解新材料制品及高端塑料制品建設項目,總投資將超4億元,目前先期部分產線已經投產;與此同時,公司在越南的年產10萬噸可降解植物纖維環保餐具項目,也于今年5月投產。
“當前市場價格競爭趨勢明顯,倒逼我們必須加強創新研發,拓展高端領域和上游新材料領域,在差異化和小眾市場尋求突破。”公司董事長徐建海說。
像昌亞新材料一樣,蛟川街道不少“小巨人”企業都在上馬新項目或者投入技改。如寧波晶鉆工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年產120萬克拉大尺寸金剛石項目;金豐(中國)機械工業有限公司上馬高精度智能二手沖床回收技改項目……今年前三季度,蛟川街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6億元,同比增長45%。
應勢之舉
蛟川街道的“小巨人”企業,大多從事軸承、液壓、新材料等傳統硬制造領域。這些“小巨人”企業的應勢之舉,或許能為數量更為龐大的中小制造企業提供經驗借鑒。
凈水器、咖啡機、攪拌機、榨汁機……從一張反滲透膜不斷延伸,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寧波灝鉆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成為一家健康飲品設備制造商。
“作為終端消費品,快速響應市場信息、及時作出產品調整和更新,是我們的發展心得。”灝鉆科技品牌部經理陳德歡說。
去年,一位中東客戶向外貿部咨詢了一個問題,是否可以生產一款過濾苦咸水的凈水器。原來,中東不少地區水質偏苦偏咸,但是通用的凈水器普遍不具備這一過濾功能。
該公司定制出了一款具備苦咸水過濾功能的專用過濾膜,如今這款中東市場“特供”凈水器已經上線銷售,在當地很受歡迎。
憑借靈活的產品策略,灝鉆科技近年來增幅保持在20%以上,并在跨境電商領域嶄露頭角。
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同時,“小巨人”企業也普遍在狂“卷”生產端。
1200平方米的立體“黑燈倉庫”、機械臂揮舞的數字化車間、廠房頂800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走進中意液壓,很難想象這是一個與“鐵疙瘩”打交道的傳統制造企業。
中意液壓主營液壓馬達,在產品上已經做到了行業領先的最大壓力等級。近幾年,企業目光向內,通過數字化改造和精益管理等手段,謀求降本增效。
中意液壓馬達總經理助理蔡纓鷺藝說,靠著數字化和管理提升,近年來中意液壓的生產效率提高了40%,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過去幾年間,企業保持著年均20%以上的增幅。
優渥土壤
相比頭部企業,“小巨人”企業往往還處在發展上升期,有著生存危機感和發展緊迫感,需要更多優渥的土壤和陽光雨露。
鎮海區蛟川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波說,街道通過要素保障、創新賦能、精細服務等舉措,推動以“小巨人”企業為代表的成長型企業快速發展。
“小巨人”要長成“大巨人”,要素支撐必不可少。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讓蛟川街道手里握有上千畝近期土地開發指標,而且是難得的集中連片土地,這成為蛟川街道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底氣所在。
在蛟川街道棉豐路北側,村莊搬遷和低效用地騰退后,一個占地65.8畝的蛟川智造產業園即將投入使用。產業園入園標準要求企業畝均產出在600萬元以上,畝均稅收在47萬元以上。
“提高入園門檻,就是希望引進更多專精特新項目。”劉波說,蛟川街道正在推進產業圖譜編制,系統分析街道產業特性,謀劃產業鏈布局,持續激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
“通過常態化跟蹤排摸和培育,今年我們又有7家企業申報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32家企業完成高新技術企業預申報。”蛟川街道發展服務辦發展服務專員孫千惠介紹。
(原標題:鎮海工業首鎮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5% 這里為何盛產“小巨人”)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記者 李華 編輯:陳周瀅